直击痛点,“课程化+认证化+数字化”助力国际素质教育发展风口
点击上方“新学说” 即刻订阅
本文内容根据新学说发布《国际素质教育报告》编写
文 | 何淼
国际学校行业正在历经资本注入、并购热潮。作为教育行业中的细分领域,国际学校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青睐。与此对应,国际素质教育则强调对于异国文化的了解与尊重,与异文化群体和谐共处、综合素质领导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等。
而国际学校在中国历经起伏,在不断的发展、改革中也不断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目前发展中的国际素质教育行业又存在怎样的痛点?其未来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趋势?
一、直击国内STEM教育痛点:多雷同,难整合
2015年至2016年,STEM教育投融资消息不断。从这一时期以来的投融资状况以及公立学校内部STEM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来分析,不难发现从企业发展及学校STEM教育实践来看,STEM在中国国内发展仍然面临众多问题。
1.首先是产品雷同问题。
按照STEM这一词汇的构成,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融为一体,并且教学活动一概以项目学习和问题解决为导向。但是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相关产品看STEM几乎等同于甚至被粗暴地简化为“机器人+编程”。各个过程被事先设计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一味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与STEM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缺乏自主性的STEM教育沦落为简单肤浅的任务型学习过程。
2.以上状况又进一步造成市场资源整合问题。
学校、科协组织、培训机构等等均可成为STEM产品提供方。究其原因,目前国内对于STEM教育的理解与执行偏于肤浅,割裂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综合动用各种能动性的可能。考察STEM教育的原初地——美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最初STEM教育有两种课程设计模式——相关课程模式与广域课程模式。
相关课程模式即为保各个科目为独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广域课程模式则取消学科间的界限,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情境中调动各方面的能力与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深入学习。
而目前国内的STEM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性强的模式。因此各类机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STEM教育教学活动,行业内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政策的强硬性不够、指导性不明确、相关认证缺失。
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积极鼓励和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改革,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影响力。但是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够强硬,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非强制性的,操作性指导的缺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机构和素质课程横生,缺少严格的衡量标准和权威认证,增加了学校的选择困难。
4.最后是STEM教育本身存在的体系问题。6-3-3学制下,中国市场上存在的STEM教育产品主要受众群体集中在1至4年级,缺少小学全面覆盖及对初高中学生的专门课程设计。
二、非STEM教育:升学压力下竞赛成“刚需”、规模受限
作为体系化程度不高的非STEM国际素质教育活动,可分为背景提升类国际素质教育以及兴趣技能培养类国际素质教育。
1.升学压力促使背景提升类国际素质教育活动成刚需。背景提升类国际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国际数理化生竞赛、社会实践与领导力能力培养等类型。伴随着国际学校学生“升学”的压力,此类国际素质教育活动相比于其他类型而言更具有“刚需”。目前这一领域内部专门机构数量较少,市场空间巨大,其市场产品也有待参与者更进一步的开发与完善。
2.兴趣技能培养类的国际素质教育活动因授课方式规模受限。此外,在不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兴趣技能培养类的国际素质教育活动往往需要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教授,这种状况客观上分裂了国际素质教育市场。受制于此,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只能依托地方一所或几所学校开展相关业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从活动本身来看,较为独立,未形成较大规模以及较大影响力的校际间联赛。目前中蒙国际学校协会(ACAMIS)旗下会员学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校际间体育类赛较多。除此之外,Sportsbeijing在北京范围内也有较多体育类比赛;北京国际青少年篮球联赛(简称:BIYB)举办篮球类联赛。但总体上,国际学校校际间课外活动依然缺乏优秀高质量的活动组织。
三、国际素质教育未来趋向“课程+认证“化、数字化
1.课外活动的课程化与认证化
“非学术活动的课程化”即将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培养、学科竞赛、海外游学、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都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广义课程体系下,基于核心素养与国际素养的培养要求,提供多元的发展路径,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个体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非学术活动的课程化与认证化将是今后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素质教育与活动的一大趋势。
2 集团学校俱乐部增多
随着独立学校校际之间合作成本的增加,国际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未来国际学校课外活动将会有更多集团化学校俱乐部形式出现。集团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形式一方面降低成本,更好做好质量管控,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品牌形象的提升。
3.数字化教学与移动终端的运用
人们的学习习惯由传统的书本学习、集中式学习、在场学习向数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过度。从新浪教育《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白皮书》的统计结果来看,超过60%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超过80%的家长支持在线学习,社会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可与接受度很高。因此可以预见开发线上产品与服务或许会成为国际素质教育机构进行资源与市场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关阅读